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是哈工大的一个校区,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一所大学。哈工大(深圳)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是首所进驻深圳招收本科生的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哈工大(深圳)的前身是始建于2002年的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是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哈工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培育了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先进典型。 在全球各大权威学术排名中,哈工大成绩亮眼,在2018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NEWS)世界大学工程专业排名中位列中国第2名、全球第6名;在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中国第8名、全球前200名。同时,哈工大还是国内拥有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的高校之一。 多年来,哈工大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国内唯一一所研发小卫星八战八捷的高校、累计成功发射12颗),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神光-Ⅲ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 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正在研制世界上首次进入月球轨道编队飞行的微小卫星,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年授权专利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连续6年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正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哈工大(深圳)是哈工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是哈工大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市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生力军。 哈工大(深圳)传承哈工大传统、发扬深圳精神,充分发挥哈工大的品牌优势、办学资源优势和深圳市的区位优势、创新优势,在与哈工大校本部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统一质量、统一品牌。 目前,哈工大(深圳)共有全职教师300余人、兼职教师150余人、在站博士后15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000余人。现有理、工、管、经4个学科门类,涵盖22个一级学科,设有9个学院、2个研究院及31个研究中心、46个部级、省级、市级等创新载体。到2023年,哈工大(深圳)教师将达到900人,在校生将达到10000人,其中本科生5500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人,来华留学生1000人。 由刘永坦、杜善义、周玉、欧进萍、方滨兴、魏奉思、任南琪、韩杰才等10余位两院院士领衔,哈工大(深圳)组建了一支“大师引领、骨干支撑、后备发展、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全职教师中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90%为国家及深圳市政府认定的各级高层次人才。非全职教师由来自世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专家、学者构成,包括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华大基因创始人、董事长汪建,200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埃默里大学副校长杰弗里·考普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贡献教授阿尔弗雷德·萨默等。 “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哈工大(深圳)秉承哈工大成熟、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凭借深圳大学城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为国家不断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截至目前,哈工大(深圳)已累计培养了15届80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珠三角、京津沪等地区就业,留深率超过50%,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就职于华为、腾讯、百度、新浪、阿里巴巴、IBM、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知名企业,30%以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10%选择继续深造及出国工作。《光明日报》曾以“8个企业抢一个毕业生”为题首版报道哈工大(深圳)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 哈工大(深圳)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有的放矢地调整和凝练学科方向,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哈工大(深圳)现已建成1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5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18个深圳市工程实验室、8个深圳市公共服务平台和3个深圳市南山区创新机构。当前,哈工大(深圳)科研创新步伐持续提速,正加速建设重点实验室集群,包括5个“一室两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院士平台;作为广东省启动建设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以哈工大(深圳)为主要依托单位,由深圳市政府投入约135亿元建设;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深圳拓展设施与哈尔滨装置互为补充、形成南北呼应的统一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打造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与研究基地;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将助力深圳建设南方空间科技研究中心;材料基因与大数据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将为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的新材料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国际太空学院、国际设计学院、深圳全球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合研究院、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市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室也喷薄欲出,创新载体建设驶入“快车道”。 哈工大(深圳)累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12亿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其中牵头承担国家863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60余项。哈工大(深圳)共发表SCI检索3600余篇,授权专利500余项。获各类奖项8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共11项。哈工大(深圳)已经与深圳800余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为企业解决1400余个技术难题,项目经费超过3亿元。哈工大(深圳)还授牌西门子、华为、大族激光、美的等近60家企业为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 哈工大(深圳)已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将通过联合培养、交流交换、访问联谊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力度。同时还聘请了境外一流大学、知名科研机构和著名企业的教授、专家学者、企业家到校讲授短期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报告,为学生提升和开阔国际化视野。为了营造校园多元文化与国际化氛围,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哈工大(深圳)面向全球招收留学生,培养类型涵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全日制学位培养体系。